不过 , 杨牧发现 , X的镜头似乎更多是对准X自己 。 X迟迟没有跟随他返乡的迹象 。 在那段长约四十分钟的片子里 , X这样形容杨牧的想法——“只是拍苹果收成和乡下那点事 , 而他想将故事引向一些更宏大的话题 。 X的言下之意是 , 杨牧的故事只是他野心中的一部分 。
他们相处了十来天后决定散伙 。 杨牧花钱购买的机器仍然留在X手上 。 后来 , 成片在一个视频平台上线过 , 后被X下架 。
杨牧的计划全然失败了 。 那年春节回家 , 父亲认为他受骗了 , 也不同意他转行的想法 。 父亲说 , 你既然喜欢电影 , 最开始怎么不去学电影?既然现在已经学了飞机 , 就好好干飞机 。
但杨牧还是带了一台相机回家 。 冬天 , 父母需要给苹果树修剪树枝 , 他拿着相机在一旁拍摄 。 但父亲看他不干活 , 嫌烦了 , 把相机摔到了地上 。 来年春天 , 杨牧回到工厂 , 那些被杨牧打包的箱子又被拆开 , 所有东西重新回到了它们原来的位置 。 又过了两年 , 杨牧再次提出离职 , 此时离合同期结束还剩一年 。 他赔偿了大约六万块 。
离职后 , 他先在北京通州租了一间主卧 。 那是一个隔断房 , 一个60平米的房子分成了五个房间 。 他和一对夫妻、一个写代码的大学生、一个女生、一个高中生住在一起 。 房子隔音很差 , 他总能听着隔壁女孩和男友电话的声音 。 半年后 , 他决定在同等预算下租住一个完整的空间 。 燕郊是不错的选择 , 来往北京市区有通勤大巴车 , 半个小时就能抵达国贸 , 而且房租很便宜 。 他决定去燕郊生活 。
文章图片
这是他租的第二套公寓 窗外是蜂巢一样的高层社区
5
在燕郊 , 杨牧彻底沉浸在电影的梦境中 。 他有两台笔记本电脑 , 一台显示器 。 他在Excel表格中将看过的电影分门别类 , 硬盘越攒越多 。 他从来不删任何一部看过的电影 , 哪怕那是部倒人胃口的烂片 。 半夜醒来 , 或是下午两点醒来 , 他打开屏幕 , 随后进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他写道:
“《记忆》:记忆、幻觉、梦境这些都不重要 , 亦无需去解读它们 。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 我该如何去描述呢?引用片中的一句诗:我灵魂的每一处细微空间 , 如微生物的分子一般 , 产生了无器官的连结 。 这不是一句褒奖 , 也不是一种比喻 。 看阿彼察邦的电影 , 会忘记现实的时间 , 会忘了此刻真实的自己 。 那些废弃建筑下的鸟儿 , 那些雷鸣和雨声 , 那些被挖掘被清点的骨骼 , 那些山坡上的树木 , 那些台阶上小憩的人 , 那些河流两旁肆意丛生的植物 , 那些飞舞的蝴蝶 。 那个萦绕心头的砰的声音 , 也许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靡靡之音 , 来自记忆洞穴里的信号 。 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沉浸感 , 也是只能从这类非叙事非线性的电影里才能获得的体验 。 ”
再比如:
“《安娜的旅程》:凌晨3点25分 , 我醒来了 。 我烤了两片吐司、倒了一杯牛奶、切了一个西红柿、撒了点白糖、打开电脑开始看这部电影 。 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让娜迪尔曼》是我最爱的电影 。 看完这部电影时 , 天刚蒙蒙亮 , 城市的天际泛起一层渐变的橙色 , 与青蓝的天空接壤 , 想起那一年在阿塞拜疆的早晨 。 她穿梭于欧洲各个城市 , 去往布鲁塞尔的旅途上 , 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 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顿和哀愁 。 喜欢安娜的外套 , 喜欢她的裙子 , 喜欢她的后背 , 喜欢她的高跟鞋 , 喜欢她的裸体 , 喜欢她在床上反复听电话留言的姿态 , 我学着她把窗户开了一道小缝 , 冬日寒袭 , 世间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此 。 ”
- 赛克勒|大英博物馆宣布将从展厅中移除赛克勒家族的冠名
- 弗朗索瓦丝|流动的波伏瓦:从《女宾》到《形影不离》
- 郑在欢|90后作家郑在欢:从不想去做一个满嘴理想抱负的文学青年
- 北京画院|一辆从延安到北京的专列:北京画院开启院史研究展
- |初入职场的潜规则,聪明的职场人从来不会踩这些雷
- 生物|退回到幻想中?这些新小说从生物角度追问何为母性
- 黄金时代|日本歌舞伎版画的黄金时代,从“胜川派”看起
- 央企|真正聪明的人,从来都不张扬,越是厉害的人越明白这3点的重要
- 医生|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积德”行业,有你从事的行业吗?
- 诗·邶风·燕燕|从“差池”古今读音竟然不一样看“差”的4个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