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文汇学人|顾农:陶渊明开独酌之风

【陶渊明|文汇学人|顾农:陶渊明开独酌之风】齐梁时代的文化大师沈约撰有《七贤论》 , 略谓“竹林七贤”乃是一个以嵇康(字叔夜 , 224—263)、阮籍(字嗣宗 , 210—263)为中心 , 其余五人为参加者的喝酒避世的集团 。 文中有些提法同早先有关文献的记载略有出入 , 例如他说山涛(字巨源 , 205—283)是后来“悦风而至”的 , 便不恰当 。 《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 , 三人年皆相比 , 康年少亚之 。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 肆意酣畅 , 故世谓之‘竹林七贤’ 。 ”可知山涛是七贤集团得以形成的核心人物之一 , 实与嵇、阮并列 , 为三巨头之一 。
沈约此文章全用散句 , 议论雍容 , 颇有见解 , 富于启发性 。 例如其中说“酒之为用 , 非可独酌 , 宜须用侣 , 然后成欢” , 就是一句很中肯而重要的话 。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里 , 饮酒是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的 , 这正可以解释“七贤”何以会结为一个群 , 也可以就此推知后来东晋的著名隐士陶渊明有何创新 。
陶渊明饮酒既乐于“用侣” , 同朋友、老乡们一起畅饮 , 这种社交活动 , 他乐于参加;但他更喜欢独酌 , 一个人自得其乐 , 这时根本不需要什么群 。 这后一个方面 , 乃是陶渊明超越流俗的表现之一 , 只要读一读他的《连雨独饮》一诗就很容易明白:
运生会归尽 , 终古谓之然 。
世间有松乔 , 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 , 乃言饮得仙 。
试酌百情远 , 重觞忽忘天 。
天岂去此哉 , 任真无所先 。
云鹤有奇翼 , 八表须臾还 。
自我抱兹独 , 僶俛四十年 。
形骸久已化 , 心在复何言 。
陶渊明饮酒的心得之一 , 是说独饮的妙处在于醉了以后可以暂时同平时的自我告别 , 抛弃旧有的感情(“试酌百情远”) , 忘记身外的一切(“重觞忽忘天”) 。 尽管那一切仍然存在 , 客观世界并没有变化(“天岂去此哉”) , 但这种暂时的告别仍然是有意义的 , 因为这时可以神游八极 , 无远弗届(“云鹤有奇翼 , 八表须臾还”);摆脱肉体的束缚 , 仅留下自由的心灵(“形骸久已化 , 心在复何言”) 。
陶渊明|文汇学人|顾农:陶渊明开独酌之风
本文图片

在那些阴雨连绵下个不停的沉闷日子里 , 陶渊明独自饮酒 , 思考人生自由的问题 , 写下这首诗 。 陶渊明深刻地体会到 , 虽然饮酒不能成仙 , 也不能改变客观状况 , 但可以借此获得陶醉 , 暂得休息 , 精神进入自由王国 。 要之 , 独饮最便于获得个人的心灵自由 , 尽管这只不过是短暂的虚幻的自由 。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里为陶渊明立过传 , 其中特别提到晚年的陶公把青年朋友颜延之送他的二万钱“悉送酒家 , 稍就取酒” , 这指的正是取酒回家独饮 。 该传中又载 , 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 。 出宅边菊丛中坐久 , 值(王)弘送酒至 , 即便就酌 , 醉而后归” 。 江州太守王弘送的酒一到 , 他立刻动手就在菊花丛中独酌 , 一直喝到微醺才回到屋子里去 。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早就有这样两句:“引壶觞而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可见他不追求热闹 , 无待于“用侣” , 而一向乐于享受孤独的自由 。
是不是可以说 , 就文化史的意义而言 , 是陶渊明开拓了自斟独酌之风 。 此后到沈约在文坛上活动的齐梁时代 , 陶式独饮仍然远未形成时尚 , 更往后著名的诗仙酒仙李白曾以《月下独酌》为题写过四首诗 , 其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