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游戏论·他山之石︱音响小说与赤川次郎:试论小说式游戏( 七 )


与此相对 , 音响小说则是一种蓄意令读者去阅读支线故事的新的故事形态 。 因此 , 不论主线故事多么优秀 , 如果读者认为没有偏离主线、进入支线故事的必要性(如果支线故事没有一定的报告价值、故事价值的话) , 该作品的评价便会迅速下降 。 音响小说就是这样一种评价体系相当严苛的小说类型 。
Barth (1973) 曾写道“普鲁斯特的幸福在于 , 谁都不会在每一次阅读时跳过重复的段落” , 这句话并不是指读者在某种规则约束下逐字逐句去阅读普鲁斯特的晦涩深奥的《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 而是在自由阅读行为下读者的自主选择 。 但是 , 在改编自赤川作品的音响小说作品中 , 如前文所述 , 如果想要阅读到隐藏在作品最后的特别篇 , 在此之前 , 必须反复阅读许多重复的情节 , 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通过数十话的故事内容 。 可以说这是一种既允许自由选择 , 又不允许自由阅读的具有挑战性和攻击性的故事形态 。
音响小说的幸福 , 就在于谁都不会在每次阅读时跳过重复的段落 。
如果赤川原作的音响小说作品有一天能让读者以赤川作品的节奏通过所有支线故事 , 并且大多数读者都能够顺畅地抵达最后的特别篇的话 , 那么这时大家都会认可这个作品有着10部赤川作品的价值吧 。
注释:
[1] 平均每年20部作品 , 25年累计突破400部作品 , 着实令人惊异 。
[2] 赤川自作为作家出道以来便以“讨厌沉闷不堪的东西”以及“不适合逻辑严谨缜密的推理小说”为由 , 一直致力于创作“笔调轻松明快的恐怖小说”(《幽灵列车》后记) 。 而且确实有很多读者(主要是女性)发现了赤川的推理小说在推理之外的魅力 。 这一点也可以从大妻女子大学赤川次郎研究会编(1995)236页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登场人物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记述中看出 。 赤川次郎小说的最大魅力以及抓住读者眼球的最大武器便是对这种市民小说风格的贯彻 , 同时这也是其在推理小说界被视为末流的原因 。 实际上 , 在印象批评以外的推理评论家中 , 讨论赤川次郎的 , 迄今为止只有笠井潔一人(参考笠井潔 , 1996) 。
[3] 电影从《水手服与机关枪》(1981年 , 导演:相井真司 , 发行:东映)到《死者的学园祭》(2000年 , 导演:筱原哲雄 , 发行:东映)有10多部 , 电视剧从《幽灵列车》(1978年 , 朝日电视台系列)到《灵异巴士事件簿》(2004年 , 朝日电视台系列)则多达60多部 。
[4] 山村美沙、西村京太郎等人气推理作家的作品被改编为游戏的也仅有几部 , 且多是在红白机的时代(移植到其他机型的除外)改编的 。 而侧重于改编推理小说的原因 , 可被认为是这一类型具有“解谜”性质的游戏性、娱乐性 , 很容易与电视游戏联系在一起 。
[5] 冒险游戏原本是字如其名的“冒险游戏” , 但由于红白机时代推出了很多以推理为主题的游戏 , 例如堀井雄二的原作改编的《港口镇连续杀人事件》(Enix , 1985年 , FC用)以及《北海道连锁杀人·消失在鄂霍次克》(ASCII , 1987年 , FC用)等等 , 此后文本阅读型的游戏便开始在日本成为主流 。 但是 , 在超级任天堂出现以后 , 采用这种类型的冒险游戏大部分都逐渐偏向于发展为恋爱模拟游戏 。 另外 , 如果比较一下冒险游戏与角色扮演游戏的角色分工也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 尽管冒险游戏多半也带有角色扮演的性质 , 不过 , 冒险游戏的故事背景通常都是被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范围内 , 且采用的是以人物为切入点的群像式(Grand Hotel形式)的叙述方式 , 而角色扮演游戏则是让主人公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旅行 , 采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矛盾或冲突的叙述方式(公路电影形式) 。 但是 , 对于使用攻略提前了解了角色扮演游戏世界观(故事的核心)的玩家来说 , 这两种方式的差异便没有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