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走近杜甫——谨以此文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 六 )


如此“快意八、九年”的漫游生活 , 使杜甫在35岁前便得以完成“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双重人生历炼 。 而八、九年的漫游 , 虽然当年不收门票 , 可单衣食住行又该花费多少金钱呢?要知道 , 当年杜甫并没有工作 , 自然也没有工资收入 , 这些钱当然来自于家庭的资助 。 可见当年杜甫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 。 就拿现在来说 , 一个年轻人在自己没有任何工资收入的情况下 , 要想出去游玩一年 , 又需要花大人多少钱呢?更何况还是那种呼朋唤友、寻欢作乐的玩法呢?
由此可见 , 35岁前 , 杜甫是很潇洒的 , 没有为花钱而发过愁的 , 并且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 。 否则何以任性的“说走就走” , 何以随便的“呼鹰唤兽” , 又何以轻易地与当时名气远比他大(名满天下) , 且比他年长11岁的李白结为朋友的呢?我猜想 , 当年杜甫一定是在嗜酒如命的李白身上花了不少的钱 , 通过“喝酒交朋友”与李白熟络了起来 。 否则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怎么会随随便便地与杜甫搅和在一起的呢?李白是属于那种虽视金钱如粪土(千金散尽还复来) , 但离开金钱又一会儿也过不成的主儿 。 要想与一身酒味的李白交成朋友 , 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花钱请他喝大酒 。 谁能让他把酒喝美 , 谁就有可能成为他的挚友 。 比如王伦 。 当时 , 他只不过是安徽某地的一个富商 , 钱多的花不完了 , 便想附庸风雅一番 。 听说李白的诗全天下写得最好 , 于是便托人捎信给李白 , 说他那里有赏不完的美景(十里桃花) , 喝不完的美酒(万间酒家) , 希望李白能亲自来他那里一趟 。 李白一听有喝不完的美酒 , 随即便答应了王伦的请求 。 到了之后 , 王伦对李白自然是热情招待、美酒伺候 , 李白要走时 , 王伦还大方地赠予了李白八匹骏马 , 当然金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 于是 , 李白在被王伦的热情好客感动之余 , 便欣然吟出了那首著名的《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踏歌” , 便是今天的拉手舞 。
总之 , 杜甫三十五岁之前并没有过过什么穷日子 , 如此 , 又怎能说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呢?假如杜甫生活真的很贫困潦倒 , 他又如何能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当年 , 将相当于现在农业部副部长的千金娶到手呢?又怎么能裘马轻狂、随心所欲地到处漫游呢?显然 , 这种说法是不明真相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 由此带来的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杜甫形象描述的一错再错 。
再次 , 求仕时期 。
天宝五载(746) , 杜甫35岁 。 此时距其父下世已经5年时间 。 杜甫共有姊妹6个(四个弟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 一个妹妹 。 )虽然与弟弟妹妹不是一母同胞(4个弟弟1个妹妹都是后母卢氏所生) , 但却感情很深 , 情同手足 。 当时 , 除了杜甫已婚外 , 其他弟妹都还没有成家 , 杜闲死后 , 杜甫家道中落 , 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 由于家里人口多 , 父亲的积蓄没几年便被“坐吃山空” 。 过惯了衣食无忧的优裕生活 , 一下子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 全家人确实很不适应 。 眼看一大家子的日常开销都成了问题 , 作为长子的杜甫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管 。 长兄如父 , 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 杜甫理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 不过此时杜家也并不是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 船烂还有三千钉呢 , 好赖他的祖上还为这一家子在长安、洛阳等地留下了“永业田” 。 即使一家人啥也不干 , 填饱肚子还是问题不大的 。
况且 , 杜甫姊妹们因蒙受祖荫 , 还享受着“生常免租税 , 名不隶征伐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特殊待遇 , 也就是说 , 这部分田亩的收入是无需向朝廷交租税的 。 如果没有高人一等的生活要求 , 凭此收入 , 过正常的平民生活还是毫无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