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下|陆建华|孟子的人性世界——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与价值指向的维度看

孟子的人性世界
——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与价值指向的维度看
陆建华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内容提要: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资质 , 这资质又叫“良知”、“良能” , 从人性的本质上看 , 人性就是善的;人性的内容客观上是“德”和“欲” , 其中 , “德”包括仁义礼智等 , “欲”包括耳目鼻口等的感官欲望 , 但是 , “德”才应该真正成为人性的内容;人性的内容之所以是“德” , 换言之 , 仁义礼智之所以内在于人 , 其因在于人性的内容或曰“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人性的内容或曰“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 , 是因为“心”由“仁”或曰仁义礼智所构成;“心”由仁义礼智所构成乃是天之所赋 , 又是“浩然之气”使然;从人性出发 , 顺性而为 , 即意味从仁义礼智出发 , 由仁义之道而为 , 必然有利于他人与社会 , 在此意义上 , 人性善;人性善 , 而有的人的行为“恶” , 是因为人违背人性而为 , 放逐其“心” 。 这就是孟子人性论的思路与内容 。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心;气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 , 言必称尧舜” ,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孟子人性学说的高度概括 。 “道性善” , 说明孟子以人性善作为其人性学说的特质 , 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人性学说;“称尧舜” , 是因为在孟子看来“尧舜 , 性者也”(《孟子·尽心下》) , 其“善”的行为出于本性 , 或者说 , 其顺性而行自然向“善” , 堪称践行人性善的楷模 。 其实 , 孟子人性学说并非“性善”所能概括 , 因为这仅仅是从人性的价值指向的维度对其所做的总结 , 未曾涉及孟子人性学说中关于人性的本质、内容与根据等方面 。
我们知道 , 孟子论述人性是基于论证“德”之于人的内在性或曰仁义内在的需要 , 也是基于重塑儒家人性学说或曰批评儒家已有的人性学说的需要 。 合而言之 , 二者又是二而一的 。 关于孟子之时儒家已有的人性学说 , 《孟子》中有记载 , 那就是孟子弟子公都子所概括的“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 ’或曰:‘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 ,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 , 幽、厉兴则民好暴 。 ’或曰:‘有性善 , 有性不善 ,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 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 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孟子·告子上》) 。 以上三种儒家已有的人性学说共同的缺憾就是都没有从人性之维解决道德之于人的内在性问题 , 从总体上看都是将道德视作外在于人的存在 。 具体而言 , 告子所谓的“性无善无不善也” , 明确否定人性的道德性 , 反对将仁义等列为人性的内容;认为“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者并不认可人性的绝对的道德性 , 从而未将仁义等列为人性的唯一内容 , 其所谓人性的内容包括“不善”的东西;认为“有性善 , 有性不善”者只承认部分人的“性善” , 只肯定部分人的人性的道德性 , 只将仁义等列为部分人的人性的内容 , 从而否定了另一部分人的“性善”、人性以及人性内容的道德性 。 正因为此 , 孟子论述人性 , 一方面不同于上述三种儒家已有的人性学说 , 凸显人性之“善” , 一方面立足于人性之“善”而与告子发生论战 , 并在与告子论战中展现其人性学说 。
一、人性的本质:良知良能
孟子之时 , 儒家人性学说至少有三种类型 , 也即上述所谓“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有性善 , 有性不善”三者 , 而且这三种类型都不是孟子所满意的 。 同时 , 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也有其人性学说 , 也不是孟子所满意的 , 虽然孟子未明言这些学派的人性学说的具体内容或特质 。 因此 , 孟子论述人性 , 从人性的本质出发 , 不得不面对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