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明 , 人之“放其良心”或曰“放其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违逆仁义 , 破坏、排斥了“仁义之心” , 从而丢失“仁义之心” 。 准确地说 , 是丢失、抛弃“心”中仁义 。 至于人的行为为什么要违背仁义 , 导致“仁义之心”的丢失以及人如禽兽 , 孟子没有作进一步追问 。 这么看 , 导致人之为恶或者说人之行为之“恶”的内在原因 , 最终又被归结为外在原因 。 由此可以说 , 关于人之为恶或者说人之行为之“恶”的原因 , 表面上看有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 , 从更深层次看 , 只有外在原因 。
【孟子·离娄下|陆建华|孟子的人性世界——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与价值指向的维度看】总括以上可知 ,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资质 , 这资质又叫“良知”、“良能” , 所以 , 从人性的本质上看 , 人性就是善的;人性的内容客观上是“德”和“欲” , 其中 , “德”包括仁义礼智等 , “欲”包括耳目鼻口等的感官欲望 , 但是 , “德”才应该真正成为人性的内容;人性的内容之所以是“德” , 换言之 , 仁义礼智之所以内在于人 , 其因在于“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 , 是因为“心”由“仁”或曰仁义礼智所构成;“心”由“仁”或曰仁义礼智所构成乃是天之所赋 , 又是“浩然之气”使然;从人性出发 , 顺性而为 , 即意味从仁义礼智出发 , 由仁义之道而为 , 必然有利于他人与社会 , 在此意义上 , 人性善;人性善 , 而有的人的行为“恶” , 是因为其违背人性而为 , 放逐其“心” 。 这就是孟子人性论或曰性善论的思路与内容 。 王阳明基于其心学立场曰:“夫心主于身 , 性具于心 , 善原于性 ,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 , 可谓道出了孟子人性论或曰性善论的大致的逻辑结构 , 只是忽视了孟子人性的形上根据与物质基础 。
- 墨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此言有什么目的?
- 孟子|林桂榛 张晚林丨孟子讲道德是“性—心”or “心—性”
- 孟子|贤者之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 孟子$鬼谷子:想要摸清别人真实想法,一句话不妨看看,或能受益匪浅
- 老子#上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五子名扬千古”,下联太经典了
- 孟子!孟子的公正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结合将孔子亲疏尊卑思想而应用
- 孟子!“七十三”和“八十四”,为何是民间特别忌讳的两个年龄
- 孟子$孔、孟、颜、曾四圣怎么排位?为何起名字辈用一样的,由谁定的?
- 孟子$古代穷人吃什么?菜单放到如今,你可能一口也不愿吃
- 李耳&孔丘称孔子,庄周称庄子,孟轲称孟子,李耳为何称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