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阅读丨朱良志:《石涛画语录》中的“蒙养”与“生活”( 八 )


石涛认为 , 绘画艺术必须要有活泼泼的韵致 , 一切僵化、枯死、静止的表达都与这一审美理想不类 , 绘画要有活泼的精神 , 令人观之而神移魄动 , 他说:“古人用意 , 笔生墨活 , 横来竖去 , 空虚实际 , 轻重渺远 , 俱于腕中指上出之 , 其指在松 , 松者 , 变化不测之先天也 。 ”石涛用“生面”一语 , 来概括这种生香活态 , 所谓“生面” , 就是生动活泼的外在韵致 。 《皴法章第九》:“笔之于皴也 , 开生面也 。 山之为形万状 , 则其开面非一端 。 世人知其皴 , 失却生面 。 纵使皴也 , 于山乎何有!”所谓“是峰也具其形 , 是皴也开其面” , 皴是山峰的面 , 这一“面”必须是“生面”——即生机活泼的外在感相 。
二指生机 。 即生生相连、彼此激荡的“势” 。
石涛受到中国气化哲学影响 , 认为 , 天地为一气流荡的空间 , 气分阴阳 , 阴阳摩荡 , 构成了内在张力 , 这就是“势” 。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天地之故 , 一开一成尽之矣 。 ”“笔墨相生之道 , 全在于势 , 势也者 , 往来顺逆之间 , 即开合之所寓也 。 ”“势”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生机活运” , 熊十力将这种开合之变称为“翕辟成变”。 石涛在这里表达的正是开合之机 , 翕辟之变、摩荡之势 。 他在一段对“生活”的具体解说中 , 充分表达这一意思:“山川万物之具体 , 有反有正 , 有偏有侧 , 有聚有散 , 有近有远 , 有内有外 , 有虚有实 , 有断有连 , 有层次有剥落 , 有丰致 , 有飘渺 , 此生活之大端也 。 ”这里的“生活之大端”并非山川的具体形象 , 而是在山川形式中所包容的“势” , 石涛所谓“有反有正”等等论述 , 意在强调大自然原是一个彼摄互荡的有机生命体 , 生命体之间形成的“势场” , 形成了极大的生命张力 , 绘画就要追摩出这种张力 。
|清晨阅读丨朱良志:《石涛画语录》中的“蒙养”与“生活”
本文图片

▲石涛 山水
石涛指出 , 山川万物之间存在着“周流环抱”的特点 , 《资任章第十八》云:“非山之任 , 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 , 不足以见天下之大 。 非山之任水 , 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 , 不足以见乎环抱 。 山水之任不着 , 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着 , 则蒙养生活无方 。 蒙养生活有操 , 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 , 则山水之任息矣 。 ”山滋化水 , 水滋化山 , 山水互任 , 从而显现出周流环抱之势 , 也就是生命之间的氤氲流荡 , 彼摄互融 , 这样使得“山水之任息矣”——一切生命在互相关联中滋化生长 , 精进不息 。 石涛于此建立了他的“有机画学观” , 他认为绘画就是要发现山川内在生生不已的节奏 , 这节奏就是“势” , 如他在《海涛章》中说:“若得之于海 , 失之于山 , 得之于山 , 失之于海 , 是人妄受之也 。 我之受也 , 山即海也 , 海即山也 。 ”他何以将山海等同起来?山静 , 但在石涛看来 , “山有层峦叠嶂 , 邃谷深崖 , 巑岏突兀 , 岚气雾露 , 烟云毕至 , 犹如海之洪流 , 海之吞吐”;海动 , 但在石涛看来 , “海之汪洋 , 海之含泓 , 海之激啸 , 海之蜃楼雉气 , 海之鲸跃龙腾 , 海潮如峰 , 海汐如岭” , 山海其外形虽有不同 , 但都有内在腾挪之势 。 石涛在谈空间变化之的势的同时 , 还强调 , 一切生命均在时间中展开 , 他在《蹊径章》中提出:“对景不对山者 , 山之古貌如冬 , 景界如春 , 此对景不对山也 。 树木古朴如动 , 起山如春 , 此对山不对景也 。 ”他在时间的流淌中看一切对象 。 生命之势使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 追寻到他所要表达的生命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