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下|陆建华|孟子的人性世界——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与价值指向的维度看( 九 )


值得注意的是 , 孟子除了从心的维度论证仁义礼智之于人的先天性、内在性 , 从而证明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 , 还进而尝试从“天”的维度对此加以深层论证 。 比如 , 孟子从心的维度论证“智”之于人的先天性、内在性时曾言:“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 , 那么 , “心之官”为何可以“思”?孟子则将之归于“天” 。 他说:“心之官则思 , 思则得之 , 不思则不得也 。 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 。 这是说 , “心”之“思”乃是天之所赋 。 “心”中的“智”是天之所赋 , 括而言之或曰推而论之 , “心之官”则“仁”、则“义”、则“礼” , 皆“天之所与我者” , 心中的仁义礼智皆是天之所赋 。 基于此 , 孟子才说:“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 知其性 , 则知天矣 。 存其心 , 养其性 , 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 认为“心”、“性”、“天”三者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 心、性之本在“天 。 钱逊说:“心、性都在人 , 而性是天赋 , 又属天” , 大体也是此意 。 因此 , 尽心、知性则可知天 , 存心、养性即可事天 。
由此可以看出 , 孟子为论证仁义礼智先天的内在于人 , 乃人之性 , 而引入“心”这个概念 , 又将“心”之所有、“心”之职能归于“天” 。 只是孟子沟通“心”、“天” , 以“天”为“心”之根据的论述相对简略 , 没有展开 , 更没有详细论证 。 但是 , 不管怎样 , 孟子这种从“心”入手 , 向“内”求索的思路 , 真正开启了人性内容的内在化的求证的思路 , 至于孟子将“心”之所有乃至构成归于“天”的由“内”而“外”的求证的思路 , 又真正开启了人性内容的本体论证明的思路 。 这里 , 对于人性内容的内在化证明思路与本体论证明 , 孟子是将其合而为一的 , 其中 , 内在化证明最终归因于本体论证明 。 孟子所开创的人性内容的内在化与本体论证明思路 , 尤其是本体论证明思路 , 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并大力阐扬 。
四、人性的根据(下):气
为了证明“君子所性 , 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 孟子抬出了“心” , 用“心”由仁义礼智或曰仁义礼智之“端”所构成证明之 , 并尝试从“天”的角度论证“心”之具有仁义礼智的根由 。 除此之外 , 为了证明“心”由仁义礼智或曰仁义礼智之“端”所构成孟子又抬出了“气” , 试图从人之构成乃至自然万物的本体的层面加以论证 。
关于人之构成或者说人之构成的物质基础 , 孟子曰:“气 , 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 , 直言“气”充盈于人之“体” , 人由“气”所构成 , “气”是人的物质基础 。 这无疑是说 , 气”是人之本体 。 由于人之“体”包括“身”与“心” , 这意味人之身体与心灵均由“气”所构成、均出自于“气” 。
既然人由“气”所构成 , “气”是人之本体 , 括而言之 , 自然万物也由“气”所构成 , “气”也是自然万物之本体 。 这意味孟子就不仅仅是从人之构成的层面论证“心”由仁义礼智或曰仁义礼智之“端”所构成 , 在质的意义上是从本体的高度也即从“气”的高度对此加以论证 。
从孟子“仁也者 , 人也”(《孟子·尽心下》)来看 , 人本质上是道德存在 , 人与自然万物的差异或曰人优越于自然万物之处就在于人具有“仁” , 而自然万物不具有“仁” 。 朱熹解之曰:“仁者 , 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 可谓参透孟子之用意 。 既然如此 , 从本体之维看 , 人与自然万物虽然均由“气”所构成 , 但是 , 构成人之“气”应与构成自然万物之“气”有别 , 并且 , 构成人之“气”应优越于构成自然万物之“气” 。 这是“仁也者 , 人也”(《孟子·尽心下》) , 以及人优越于自然万物的本体依据 。 或者说 , 这是孟子所要面对的本体论证明 。